中医理论中的"真气"是什么?

中医理论中的

真气定义的变迁异化:

“真气”的定义,原本是生命学和中医学的专用名词,从汉代开始,社会上其它学科开始进行引用,并且它的定义也出现了变化,主要是出现了泛义化。

唐·王维《贺元元皇帝见真容表》:“臣闻仙祖行化,真气临关;圣人降生,祥光满室。” 这里的“仙祖行化,真气临关”,并不是“行化”过程中的关键物质,关键物质应当是光气,而并非真气。

“气”的本义,源自于黄老思想中的道学大唯物主义和唯德辩证法思想。老子指出:“道生之,而德畜之,物形之,而器成之。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。”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中气以为和”。

德是畜养万物的根本物质能量。“虚无生万有,德一养万物”,这就是有相宇宙的基本法则。德这个数学模型是“一”的能量,弥散于宇宙之中,无形无象,人类的智识与意识无法直接观察到它的存在,只有在慧识的参与下才能发现。德一的能量物质,一旦进入任何有相有形的物质,即是古代先圣们命名的“气”。故游离于物相之外时,则命名为“德”,以数表示则是“一”,进入物相中以后,即可名之曰“气(炁)”。

所以老子说:“中气以为和”。这个“中”字既有生物自主能量发动机之义,又有处于物相其中、存在于物相之内的含义。德一的能量一旦进入任何物相之中,不仅更名为“气”,而且还会随着物相属性的不同、品质的分类和功能的差异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带有物相特征的命名。例如,真气即是指经脉中运行的德一能量之气,肾内的德一能量即名之为“肾气”,体表防卫邪气入侵的则名之为“卫气”等等。

中国古代通过内文明所发现和大量记载并且在历史上被广泛应用,从而构建成东方文化特征的“道”、“德”、“阴阳”、“中气”等等理论和方法,由于是通过内求法获得所建立起来的大系统,因此西方只通过外求法、逻辑推理、实验证伪验证的文化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无法正确解读东方的文明和文化。“以西解中”长期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。

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,随着西方科学的精细发展,以及对生命科学探索的综合展开,科学界的先行者们已经开始认同道德根文化的超前性。相信不久以后,随着科学的发展,两者必定会殊途同归,同归于德和道。

本文摘自《德道行天下》Ⅱ第三册,作者熊春锦,中国言实出版社,ISBN 978-7-8025-0826-2

· END ·

国学经典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