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邾国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

小邾国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

本书主要对小邾国墓地及其他相关遗存的考古新发现进行全面梳理,通过考古、金文资料,并结合传世文献,对小邾国墓地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综合研究。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个大的方面:其一,通过对小邾国墓地丧葬制度的探讨与比较研究,弄清了其丧葬制度的特点;通过对铜器铭文关于小邾君及夫人不同称谓的考察,对当时的媵嫁和册命礼仪制度进行了研究。其二,根据考古发掘出土及被盗的青铜器铭文,对其所涉及的先秦古国族进行了考证,追本溯源,以求本真。其三,对徐楼滥国墓地、横岭埠遗址、大韩墓地出土和山西公安厅“603专案组”追缴的小邾国铜器进行研究,以新资料为基础,抛砖引玉,意在推动小邾国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。其四,从族源与迁徙、分封与灭亡、世系与对外关系等方面,对小邾国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细致研究。具体而言,主要观点如下。

朱凤瀚先生题词

小邾国墓地的礼仪制度

其一,小邾国墓地的丧葬制度是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。小邾国墓地,墓室较大,且有四座墓葬设置了墓道,是诸侯国君一级的贵族墓葬。但是就棺椁制度和用鼎制度而言,葬具为一棺一椁,且仅随葬三鼎或四鼎,则显然是达不到国君级别的。另外,墓葬均无腰坑与殉狗,也无袝葬车马坑,甚至车马器也不是很突出,不仅明显区别于东夷墓葬,而且与中原姬周墓葬礼俗也有明显的差异。随葬礼器为偶数,且为鼎、鬲组合,而不见簋,又有春秋时期楚系墓葬的特点。故小邾国墓地的丧葬制度较为特 殊,其原因可能是当时小邾国君未受周天子册命,且地处东夷与华夏交汇、荆楚与中原交接之地,受各地丧葬风俗影响。棺椁与用鼎制度或尚未形成,或已遭破坏。

其二,小邾国墓地所出的众多有铭青铜器,媵器占有较大比例,媵嫁礼仪也是小 邾国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所出的媵器中,种类较为齐全,有父为女作器、夫为妇作器、女子自作器三类。此三种不同的作器方式,对女性的称谓完全不同。父为女作器,器铭中多加女子之夫氏;夫为妇作器,器铭中则多称女子母国姓;女子自作器则表明自身已嫁的身份。另外,除发掘出土的“秦妊”之器,被盗者尚有“奏妊”和 “华妊”铭的器物,此三女子当来自同一国家,且媵嫁礼仪体现为二娣相从,并非一娣一姪,说明当时异辈婚可能逐步消失,同辈婚已成为主流。

其三,根据青铜器铭文关于小邾君的称谓,对当时的册命礼仪进行了探讨。通检文献记载,诸侯国君未受天子册命之前,只能称名、称君,此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小邾 君铜器铭文证实了这一点。通过分析小邾国第一代国君的“名”与“字”,究明了其名肥字友的含义,同姓则同德,同德则同心,同心则同志,同志曰友,同源曰肥,其用意是为了让小邾国不忘母国,同根连枝,同心同德,这也揭示了周代分封与册命的根本目的,就是为了巩固自身统治。

其四,根据邾(郳)铭青铜器铭文,对小邾国的官制进行研究。小邾国君在受天子册命爵位之前只是封君,因此,这一时期是小邾国官制形成的初期。从鲁国三桓的家臣设置可知,封君也可以有六卿等家臣,小邾国君当也有一套较为完整的家臣体系,为以后官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。小邾国位列诸侯之后,官制也趋于成熟,在目前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有大宰、大司马、戎右等职官,由此也可推断,小邾国还应有小宰、左右司马、司右、齐右、道右、大驭、戎仆、齐仆、道仆等职官。小邾国的职官体系承自其家臣体系,职官设置与其邻近的宋国、鲁国大体相似,属于周官系统。可知小邾国官制的形成是与其受到天子册命密不可分的,故官制也与宋、鲁等周官体系诸侯国相同,反映了小邾国对周礼的遵从,从而也体现了小邾国以世官为主的宗法制国家治理理念。

小邾国墓地青铜器铭文所见古国族

小邾国墓地出土的金文资料有大量的古国族之名,既有我们熟知的鲁国、滕国,又有文献不足征的胙国、毕国、铸国、昆吾国,还有史料无载、金文初见的霝父国等。通过对出土金文资料的考论,第一,证实了霝父国的存在。霝父丘位于山东地 区,且“丘”是自然的高点,在古人以高事天的观念下,远古部落首领所居之地皆称丘,霝指雷雨之神,霝父丘应是有雷电崇拜的国族之地。霝父初为人名,后为族名、国名。第二,两件鲁国铜器的作器者正叔之士俞和鲁宰虤,“正”指官名,“叔”为国君同姓大夫,“士”指狱官,且“ ”字从构形上同獬豸的“豸”,獬豸主刑罚,与“士”指狱官相照应。“宰”是“宰夫”,也是掌管刑罚的职官。“虤” 指虎怒之状,意指宰夫执法时的威严。二者皆是主管刑狱之官,可能是鲁国司寇臧氏家族,且皆为名安母的女子作器。第三,通过毕仲弁簠铭文“其北”二字的考释,“其”同“箕”,“北”指“诹訾”,“诹”同“邹”即邾国,邾地即有訾娄,又称陬邑。且“箕”在西,“觜”在东,皆是二十八星宿之一,毕国与小邾国故址也是正东正西方位,“觜”指小邾,“箕”指毕。又有“月,雄在毕,雌在訾”的说法,证明毕仲弁是西方姬姓毕国的男性后裔,为东方小邾国的女子作器。第四,通过媿霝壶铭文,得出媿霝为鬼方女子嫁于小邾国。小邾国与昆吾国同出陆终、祝融,“妇”有弟妻之意,故媿霝自称为“昆君妇”,昆吾国此时虽已亡国,但媿霝来自蛮夷之地鬼方,故借昆吾抬高自己的身份,拉近与小邾国的关系。第五,铸国、滕国青铜器在小邾国墓地出现,证明三国关系密切,且可能走上了小国联合互助的发展道路,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特有的政治和外交。另外,铸国为任姓,铸叔为秦妊作器,是“一国嫁女,同姓之国往媵”的体现,亦从侧面说明小邾国墓地出土的“秦妊”铭文的秦国,并非嬴秦,而是任姓秦国。

新见青铜器及其相关问题

近十年来与小邾国相关的遗址与器物、铭文层出不穷,也为小邾国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。徐楼墓地的发现与发掘,首次证实了与小邾国同出邾国的滥国真实存在,也为小邾国墓地的比较研究提供了血缘、地缘关系最为接近的可靠资料。通过比较研究,滥国的丧葬制度与小邾国基本相同,但由于徐楼墓地时代更晚,且滥夫人叔子是来自宋国公室的女子,故徐楼墓地出土器物要远多于小邾国墓地。并且,通过徐楼墓地出土的器物及金文资料,可知滥国当时不仅与宋国联姻,而且还与嬴姓徐国和偃姓群舒保持着密切关系,这一外交策略也与小邾国相同。

横岭埠遗址出土的邾寿父鼎、邾眉父匜时代与小邾国墓地最晚的青铜器相当,且两个遗址相距很近,邾寿父、邾眉父却未葬在小邾国墓地,可知二人应不是国君,而是封邑在横岭埠附近的小邾国宗室贵族,反映了“同宗者,生相近、死相迫”的宗法制度。

大韩墓地相较小邾国墓地使用时间更长,自春秋晚期至战国晚期均在持续使用,但墓地的大、中、小墓的时代、葬俗则不完全相同,以目前所能见到的有限资料推 测,小型墓可分为A、B两组,时代为战国晚期,分布在墓地西侧,与同时期的大型墓相分离,其中B组墓葬俗与春秋晚期的中型墓应比较接近,故在中型墓的埋葬区很少发现,即便有也基本不打破中型墓,而A组墓大量出现在中型墓的埋葬区,埋葬时对中型墓也毫不顾忌,打破关系较多。待考古发掘资料公布以后,可对这一墓地不同时期的丧葬制度进行深入研究,或能找到其中之规律,以判断墓地的性质。大韩墓地出土的郳公戈,时代为春秋晚期,器主是小邾国君,但遗憾的是出土信息缺失,给进一步研究造成许多不便。

山西省公安厅“603专案组”缴获的四件小邾国早期青铜簠,其中两件邾季簠尤为重要,邾季是小邾国早期某位国君的幼弟,名叫夗,夗是蜿蜒委曲,本义为捕鱼用的竹网,用蜿蜒曲折的竹网捕鱼,收获比其他方式更多,故以夗为名,实则是收获、丰收之意,是长辈对邾季的美好愿景。他的妻子仲娸是一位来自娸姓古国的女子,“娸”金文罕见,作为姓氏记载也很少,是我们探索先秦古国族的重要证据。邾季簠及另两件青铜簠若为成组出现,则与小邾国墓地每座墓随葬四件青铜簠的制度相合,但因没有出土信息,难以做深层次研究。不过邾季簠的发现,仍为我们研究小邾国公室成员的称谓及宗法制度提供了新资料。

小邾国的历史沿革

其一,在小邾国族源的考证中,对小邾国君族源和小邾国民族源分别进行了探讨。小邾国君出自颛顼之后的陆终祝融第五子安,安的后裔邾侠被周武王封于邾地,因此,小邾国君的族源与小邾国民的族源不同,小邾国君应是鬲族后裔,而小邾国民则是奄族的分支。又据文献记载,推定小邾国分封的时间当在周宣王后期,而受周天子册命为小邾子的时间则在鲁庄公十五年至鲁僖公七年。

其二,复原了春秋时期小邾国君的世系。通过对小邾国墓地墓葬主人身份的确定,进一步完善了春秋前期小邾国君的世系,提出邾公子害即郳犁来的观点,且郳犁来之墓并不在该墓地之内,小邾国墓地是郳犁来以前的小邾国君及其夫人的墓葬。又根据文献记载和郳公镈、郳公戈铭文,推定了春秋后期小邾国君的世系,得出小邾穆公为郳犁来曾孙的认识。另外,根据郳公镈铭文,可知郳公之父与祖父分别是小邾惠公与恭公,又据郳公戈铭文中的郳公克父是春秋晚期的小邾国君,因此,最终复原出春秋时期小邾国君的世系为邾友父→邾君庆→媿霝之夫→郳犁来→?→郳公克(?)→小邾穆公→小邾恭公→小邾惠公→郳公 。

其三,对小邾国的外交策略进行了研究,经过论证,可知当时小邾国的对外政策即是依附霸主强国,侍奉近邻大国,联合小国微国,这也是当时处在列国夹缝中的所有小国谋求生存之道的无奈选择。

其四,考证了小邾国灭亡的时间,应该在战国晚期。灭国后其贵族被迁至楚地江夏县,最终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
总之,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,我们能利用的资料愈加丰富,在此基础上,关于小邾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更加深入,我们通过研究获取的信息也一定会最大程度地接近历史之本真。

本文由 张睿洋 摘编自 袁俊杰、贾一凡 著 《小邾国历史文化的考古学研究》之《结语》。内容有删节、调整。

责编:韩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