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节创意美术课不但没让我对女儿的学习美术之旅增加信心,反而总是从内心感到隐隐不安,我从“创意美术”的美梦中清醒了。 今年夏天给女儿选了一个创意美术课,当时想的并不充分。从小没有为女儿给早教机构送过钱,到女儿三岁左右的时候,不能免俗的选了一家比较有名的机构,教创意美术的。 每周一次的课程结束,女儿都能产生一幅作品,颜色鲜艳,画面丰富,内容也很有童趣。材料更是体现出“创意”,颜料、各种纸、亮片、爆玉米花、绒毛球、树叶、粘纸。。。。刚开始从感官上的确让大人赏心悦目,孩子也乐在其中,很喜欢去上课,我觉得我的选择很正确。 可是时间长了,我慢慢发现,新奇的材料在重复出现,形式上雷同,孩子课程后对于自己的作品也经常是不解和一问三不知,令我疑惑这种有创意的形式到底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了什么? 根据我的观察,这种创意美术课本来应该是可圈可点,但是慢慢被老师执行的有些走样了。 比如,上一堂猫头鹰的课,老师会先放一段猫头鹰的动画片,让小宝宝们了解猫头鹰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习性,而不是一上来就教画,这一点我比较赞成和欣赏。 接下来开始进入“作画”,老师会展示一个猫头鹰的作品,或者现场简单演示一下创作过程,注意,这就来了,这么作就不免限制了孩子的思路,因为孩子会学习老师的创作过程和手法。 这也就不提了,因为毕竟3-4岁的宝宝,也不能指望他自己凭空创作个猫头鹰出来,能模仿老师的创作过程,再造一个猫头鹰也是不错的。在再造的过程中,也可以有自己小小的发挥。 可是,又来了。老师以及助教老师,会不停的在孩子再造的过程中加以指点,或者直接动手代劳某些重要步骤。结果孩子的小小发挥空间被挤压到自己选择纸片、羽毛等材料的颜色、形状,自己粘贴个粘纸那么微小的地步。在老师的指导和代劳下,宝宝的猫头鹰作品虽然各有些许不同,但绝对早已远离了创意的初衷。 这样的过程,能够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多大的启发呢?作为家长,我宁可她带回一幅我认不出的猫头鹰,也不愿意收藏一个老师扶着宝宝手作出的作品。 今天写到这里,记起李跃儿的一段话,翻出书来,摘录如下,供看到此文的妈妈们辨清真相。 不论学绘画还是学钢琴,都需要有人教的,也就是引领孩子发现——发现艺术语言,发现内心感受,发现表达的愉悦,以及输入表达语言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——的那个人。....... 目前市面上的美术教育有几种情况: 1.填鸭,灌输式的教学方法,这是最不好的一种。老师一味用教的方式让孩子学到绘画技术,结果孩子只学到技术却没有学到艺术。...... 2.老师想方设法创作一些使孩子感兴趣的绘画方式,比如,在盘子上画,在玻璃上画,......老师设计一些能够产生良好效果的绘画内容,就会产生一批看上去令人震惊的绘画作品。老师、家长和孩子都会乐在其中,时间久了,唯一糊涂的可能就是孩子。他们会搞不清这些作品好在哪里,也搞不清自己想表达什么。 这样的美术班目前是市场上最流行也是最受欢迎的。老师会在事后给这些画冠以培养创造力、培养想象力等类别,家长也区别不出来。这样的绘画课对孩子没什么伤害,但孩子不能从绘画课中获得太多用来帮助内在建构的东西。将来有一天,孩子不满足于这种绘画形式了,可能会变得像没有学过画一样。 3.老师从孩子艺术领域的能力需要出发,结合孩子内心的需求设计课程。......但这样的教学方法被下面提到的第四种教学方法批判,原因是太过于追求能力的发展,被认为是功利的。 4.老师本人艺术素养极高,按照自己的成才道路,为孩子们设计了一条同样的成才的捷径,......但是...... 而我(李跃儿)认为,好的艺术老师应该有高的艺术品位,身怀绝技,但要把这一切暂时“隐藏”起来,不急于显露给孩子。细心的观察孩子、感受孩子,发现他们的需求,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将适合于他们的内容输入。这个“适合”包含着如下几个因素: ...... 妈妈们看到了吧,我们在市面上能碰到的95%都是1类和2类机构,3和4类老师虽然不完美,也算是难求了,更不要提像李跃儿那样认为的好艺术老师了。 上述文字,只是摘录了部分,感兴趣的妈妈可以看小巫的《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》,是以上文字的出处。或者直接看李跃儿的《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》,里面对于李跃儿的教育和美术教育理论观点有全面的陈述。 了解了真相,我们何去何从?有美术感悟力和美术功底的妈妈们自有好的主张,不能成为李跃儿式艺术老师,也能成为尚算不错的3,4类老师。那像我这种没有美术感悟力和美术功底的妈妈呢,千万不要落入1类陷阱,那有害无益,除非你想让自己的孩子作工匠,作工匠不是不可以,也可以赖以为生的。2是个甜蜜陷阱,说到底还是个陷阱。
“创意美术”是有“创意”的“美术”吗?一个给“创意美术”买单的妈妈的心声
